网上有关“瓷器器型种类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瓷器器型种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瓷器可分为硬瓷、软瓷 、骨瓷。其中硬瓷是高岭土、石英和长石混合并经过1400℃高温烧制而成,软瓷是细黏土与磨砂玻璃、皂石 、燧石等材料混合并经过1200℃温度烧制而成 ,骨瓷是50%左右的动物骨灰和25%左右的瓷石、高岭土烧制而成。
1、硬瓷
硬瓷是瓷器的种类之一,这种瓷器是将高岭土、石英和长石混合,再由1400℃的高温烧制而成 。硬瓷可以呈现玻璃一样的效果,其成品可以呈现半透明或清透明亮的白色 ,同时因为烧制温度高,还具有坚固 、耐热的特点。
2、软瓷
软瓷是用细黏土与磨砂玻璃、皂石 、燧石等材料混合,再经过1200℃的高温烧制而成。软瓷与硬瓷相比 ,其质地相对较柔软,很容易破裂。但是软瓷更具颗粒感,并且可以更自由的给瓷器上色装饰 。
3、骨瓷
骨瓷是使用50%左右的动物骨灰和25%左右的瓷石、高岭土烧制而成 ,这种瓷器的特点是坚硬 、洁白、剔透。与软瓷和硬瓷相比,骨瓷可以呈现出不一样的质感和亮度,浑身撒发出一种高贵气质。
如何瓷器鉴定 及到哪去鉴定
一、来自河南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黄帝-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家 ,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仓颉-黄帝的史官,传说中的文字创立者,有“仓颉造字”之说 杜康-夏朝第五代国王 商汤-商朝开国帝王 姜子牙-周朝宰相 ,助周武王灭商,河南许昌人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经》,道教创始人 ,河南鹿邑人; 庄子-原名庄周,道家集大成者,著有《庄子》 ,河南民权人; 墨子-名翟,墨家创始人,河南鲁山人;墨子《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 ,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 。
具体我也不得而知 商鞅-秦国的著名改革家,河南濮阳人; 范蠡-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著名的军事家 、政治家 ,世称陶朱公,河南南阳人; 吴起-战国著名军事家,河南濮阳人;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 ,河南郑州人;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河南洛阳人; 李斯-秦国丞相,是秦朝统一六国的关键人物,河南上蔡人; 韩非-战国时思想家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河南郑州人;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 ,河南省濮阳市人; 陈胜-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登封人; 吴广-大泽乡起义领导者之一,河南上蔡人; 张良-西汉初年政治家、军事家 ,河南郏县人; 陈平-刘邦主要谋士之一,河南原阳人; 张释之-西汉时执法不阿的知名清官;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过秦论》 ,河南洛阳人; 程颢-世称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河南嵩县人。 张衡-东汉时期科学家 ,地动仪,河南南阳人; 冯异-东汉将军,河南宝丰人; 张仲景-东汉名医,被尊为医圣 ,著有《伤寒杂病论》,河南邓州人; 徐庶-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徐庶 籍贯 [豫州]颍川郡 [今河南许昌一带] 司马懿-三国著名军事家 ,河南温县人;司马懿 籍贯 [司州]河内温县 [今河南温县] 荀彧-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荀攸-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邓艾-三国魏国大将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 蔡邕-东汉末年著名诗人 、学者,河南杞县人; 蔡文姬-三国时代著名诗人、音乐家,河南杞县人; 谢安-东晋政治家 ,淝水之战的指挥者,河南太康人; 谢玄-东晋军事家,淝水之战的指挥者 ,河南太康人; 范缜-南朝杰出的无神论者,河南泌阳人; 范晔-南朝著名史学家,河南省淅川人; 谢灵运-南朝宋著名诗人,河南太康人; 翟让-隋末瓦岗寨义军头领 ,河南滑县人; 长孙无忌-唐代太宗朝宰相,长孙皇后之兄,河南洛阳人; 姚崇-唐代三朝为相 ,帮助唐神宗开创了开元盛世,河南陕县人; 张巡-唐代名将,安史之乱时期血战睢阳(今商丘) ,河南邓州人; 杨贵妃-河南灵宝人; 褚遂良-唐代著名书法家,河南禹州人;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孟州人; 玄奘大师-唐代著名僧人 ,河南偃师人; 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河南洛阳人;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河南沁阳人 ,后迁居荥阳;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河南南阳人; 元稹-唐代著名文学家,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 ,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河南洛阳人; 石守信-宋代大将,河南开封人; 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 ,河南卫辉人; 史可法-抗清名将,河南开封人; 花木兰 是河南虞城人,属商丘。
杨靖宇 ,杜甫,岳飞和刘秀 白居易出生在新郑辛店镇 。
二、河南拥有哪些历史文化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远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 ”和“龙山文化”。历史上 , 河南长期是中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 ,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 、殷商古都安阳和商城郑州 。
悠久的历史为河南留下了极为珍贵和丰富的文物古迹,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
这里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 、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以少林武术发源地名扬四海的“中国第一名刹 ”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 。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分别于2000年和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如古代哲学家 、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 、韩非 , 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苏秦、岳飞,科学家 、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艺术家杜甫 、韩愈、白居易、司马光 ,佛学家玄奘等等。
他们都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也是河南人民的骄傲 。河南是中国姓氏发源地最多的省份 ,是台湾70%的客家人,48个姓氏的祖居地。
近年来,海内外华人来豫寻根者络绎不绝。 此外 ,蕴含着丰富文化内容的郑州少林武术节 、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节影响巨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的到来 。
三、河南历史文化重要的古文化遗址 1 、南召猿人 :发现于河南南阳南召县的古猿人化石,证明在大约五六十万年以前 ,河南就有人类居住。
2、许昌人:距今约1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于2007年在河南许昌被发现。它的发现,通过与其它遗址配合,为中国人不是起源于非洲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
3、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左右,位于河南舞阳 ,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乐器 、世界上最早的酒、世界上最早的类似文字的契刻符号等几项世界最早的文明成果,轰动世界,被认为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个门槛”。 4、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 ,因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村而得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5、太昊陵:距今约7000年,位于河南周口淮阳县 ,是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的陵墓,位居中华十八大名陵之首,始建于春秋 ,扩建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历代帝王51次御祭 。淮阳古称“宛丘” ,是伏羲定都和长眠之地,也是神农氏定都之地,被认为是中华姓氏文化 、农耕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是华夏族和东夷族共同的圣地。
6、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年至7000年 ,因发现于河南三门峡仰韶村而得名。这是同时期影响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古文化,仰韶村的考古发掘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端 。
7、黄帝故里:河南新郑是国内史学家公认的位居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出生 、创业和定都之地。中国人从春秋起开始在新郑轩辕丘祭拜人文始祖黄帝,一直延续至今。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也因全世界华人的广泛认同而成为中华第一大典 ,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8、二里头文化: 距今约4000年,因发现于洛阳偃师二里头而得名,被学界认为是夏朝的都城 。
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 9、郑州商城: 位于今天郑州市区 ,是商朝早期比较重要的都城。
这是郑州成为古都的原因之一 。 10 、安阳殷墟: 因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和甲骨文而轰动世界,堪称20世纪人类10大考古发现之首,殷墟也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甲骨文是一种常用字在5000字左右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是世界上四种最古老的文字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文字。“十一五”期间,我们国家要在安阳建设世界上唯一的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 。
11、白马寺: 位于洛阳,建于东汉 ,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 12、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
它既是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 龙门石窟产物 。尤其是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 ,它那“东方的微笑”将神性与人性 、阳刚与阴柔很好地结合起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龙门石窟也因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少林寺13、少林寺:位于登封,是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
14、中岳庙:位于嵩山 ,是五岳名山中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共有古建筑514间。中岳庙始建于秦,后来 ,汉武帝 、武则天和唐玄宗等帝王仿照皇宫对其进行扩建。
现存的中岳庙为乾隆皇帝仿照北京故宫所建,因酷似故宫,故有“深山故宫 ”之称。五岳名山为道教所封 ,而中岳庙是五岳名山中最大的道教建筑,所以中岳庙被认为是嵩山地位的象征 。
15、嵩阳书院: 位于登封嵩山,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范仲淹、程颐、程颢 、司马光等大儒曾在这里讲学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这里写的。
这里在洛阳附近,二程在这一带将儒释道三者相融合,初步创立了以后影响中国800年的理学 。 16、应天书院:位于商丘(北宋时称应天府)睢阳区,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学子不远千里而至” ,“远近学者皆归之”,说的就是应天书院。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曾求学于此,在商丘落户 ,并担任应天书院掌学主教 。
17、登封观星台: 位于登封,建于元代,距今约有800年的历史 ,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学遗址。大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这里取得了领先西方301年的天文学成就,由此制定的“授时历 ”被中国 、朝鲜和日本沿用了360多年。
18、袁家山:又称小蓬莱、吕祖庙 ,在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睢县城,是全国罕见的明代船形建筑群, 袁家山望月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兵部尚书袁可立建 。体势取山东蓬莱阁之险,数百年不减雄伟壮美之色。
19 、红旗渠: 位于河南林州,是闻名于世的“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了修建这条渠,10万林州人在崇山峻岭中干了10年 。
工人们以顽强的毅力削平了1250座山头 ,凿通了上百座隧道,最终将河水引入干涸的土地。红旗渠的总渠长超过4000公里,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杰作。
定都在河南的朝代 1、燧人氏:燧人氏位居三皇之首 ,在中国第一位人工取火,定都在商丘。 2、神农氏:神农氏是另一位重要的古代帝王,他也定都在淮阳 。
3 、轩辕氏:轩辕氏即黄帝 ,位居五帝之首,他出生、创业和定都于新郑。 4、夏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
夏曾多次迁都,主要国都有三个:洛阳偃师二里头 ,阳城(今郑州登封,也在洛阳附近),阳翟(今许昌禹州) 。 5 、商 : 商朝曾多次迁都 ,第一商都是商丘,还有四个: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商城。
四、河南都是有什么著名历史文化少林寺
龙门石窟
云台山
清明上河园
鸡公山
小浪底
西峡峡谷
重渡沟
市区去王城公园 白马寺 关林庙 龙门石窟 国花园 以及很多,郊区的去栾川 鸡冠洞 重渡沟、很多地方,白云山嵩县 神灵寨 洛宁 花果山宜阳河南旅游就去洛阳 ,时间够的花再去开封,别的地方没有多少景点洛阳最多然后开封,河南省第26届洛阳牡丹花会将于2008年4月1日至5月10日举行。 第26届洛阳牡丹花会以“牡丹盛开迎奥运 ”为主题 ,开幕庆典仪式将于4月10日上午在洛阳新区体育中心举行 。开幕式上,洛阳市知名牡丹画家将绘成牡丹长卷赠送给北京奥组委,(将突破世界记录)以表达洛阳人民对2008北京奥运会的美好祝愿。同时还将举行洛阳市向2008北京奥运会捐赠牡丹仪式。《牡丹放歌唱响奥运》花会庆典晚会拟于同日举行 ,如果去"九朝古都"洛阳,人们大都会向你介绍"洛阳三绝":洛阳水席 、洛阳牡丹、龙门石窟 。但文化底蕴深厚的洛阳,并非只有这三绝值得你去体验。。游览洛阳 ,请先了解这个城市千年的历史,再展开你的行程吧~~ 洛 阳 八 大 景 □ 龙门山色龙门 □ 马寺钟声马寺钟声 □ 金谷春晴金谷园 □ 邙山晚眺邙山又名平逢山 □天津桥 □ 洛浦秋风洛河 □ 平泉朝游 □ 铜驼暮雨 洛阳黄金旅游线路: AAAA级景区:龙门石窟、白马寺 、关林庙、龙峪湾、鸡冠洞 伏牛山自然风光:洛阳 、铁顶山、玉马水库、西泰山 、陆浑水库、白云山、木札岭 、天池山、六龙山、龙峪湾、鸡冠洞 、重渡沟、老君山 小浪底黄河游:市区、王铎故居 、龙马负图寺、汉光武帝陵、黄鹿山 、(乘船)八里峡、(上岸)荆紫山 牡丹花会游:王城公园、西苑公园 、牡丹公园、国色牡丹园、洛阳牡丹园 、关林、龙门、经济技术洽谈会、民俗文化庙会 、洛阳灯展 寻根问祖游:王城公园、洛出书处碑、伊尹墓 、周公庙、关林、杜康仙庄 、二程墓、龙马负图寺、荆紫山 民俗风情游:民俗博物馆 、老城步行街区、古墓博物馆、豫西窑洞 古都历史游—小浪底黄河游:龙门石窟 、古墓博物馆、白马寺、小浪底水库、吕家庄岛 、八里胡同、荆紫山 古都历史文化游:王城公园、龙门白园 、关林、杜康仙庄、隋唐洛阳城 、豫西窑洞、古墓博物馆、民俗博物馆 、白马寺、商城博物馆、玄奘故里 、唐恭陵、少林寺 周末观光休闲游:关林、龙门、少林寺 、白马寺、龙马负图寺、汉光武帝陵 、小浪底水库区、荆紫山、铁顶山 、玉马湖、西泰山、杜康仙庄 洛阳道教游:上清宫 、吕祖庵、下清宫、老君山 、铁顶山 自然生态游:洛阳、陆浑水库、白云山、龙峪湾 、鸡冠洞、西泰山 都历史一日游:王城公园、龙门石窟 、市博物馆、古墓博物馆、汉魏故城遗址 、白马寺、商城博物馆 附:主要景点门票费用(仅供参考) 西苑公园:0元 通天峡:20元 龙门石窟:80元 老君山:30元 鸡冠洞:40元 白马寺:35元 龙峪湾:50元 养子沟:20元 关林:30元 白云山:40元 天池山:20元 重渡沟:30元 木札岭:20元 陆浑湖:20元 倒回沟:20元 花果山:25元 灵山寺:5元 除5.1,10.1外所有公园免费. 部分景点路线指南 洛阳龙门石窟:从市区乘坐81路,53路 ,60路可直达龙门石窟、白园 、香山寺 关林:同龙门石窟 白马寺:从西关乘56路公交车终点下车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洛阳→伊川→嵩县→栾川合峪镇→白云山 重渡沟:洛阳-嵩县-旧县-潭头-重渡 国色牡丹园:火车站或谷水西乘51路公交车国色牡丹园下车即到 ***洛阳长途汽车站有发往白云山、中岳庙、西泰山 、天池山、木札岭、倒回沟、神灵寨 、小浪底、龙峪湾、少林寺 、陆浑水库、重渡沟、花果山 、石人山、鸡冠洞、青要山等旅游景点的班次,详细时间请电话垂询 0379-63233186 、63239453 。 洛阳特色小吃 浆面条 不翻汤 新安烫面饺 胡辣汤 潘金和烧鸡 牛、羊肉汤 丸子汤 洛阳特产:唐三彩 洛绣 洛阳宫灯
五、河南简介 越详细越好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 黄河中下游, 因处于九州之中 , 故有“中原” 、“中州” 之称。省会郑州市, 是中国陆路交通枢纽。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有20多个王朝在此建都, 境内著名的古都洛阳、开封和安阳 , 均为中国七大古都之列 。长期以来, 河南始终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制重要地位。繁荣的经济 、灿烂的文化给河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史迹, 为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旅游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如龙门石窟、白马寺 、少林寺、中岳嵩山、宋陵等。
郑 州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位于黄河南25公里 。京广 、陇海铁路在此交会,为中国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郑州北距北京760公里 ,南距武汉514公里,东距连云港570公里,西距西安480公里。
郑州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有市区人口120万。郑州绿化覆盖率达35.5% ,被誉为"中原绿城"。郑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4。3℃。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7 。3℃。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0.2℃。春秋两季天高气爽 ,百花齐放,为旅游最佳季节。
郑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早在3500年前 ,就是商王朝的都邑 。那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陶瓷业已相当发达。郑州出土的青釉瓷罐是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周王将其弟管叔封于此,称管国 。春秋时期 ,这里又是郑国大夫子产的封地。隋文帝开皇三年(583),这里才开始称郑州。由于郑州地处黄河中游,历史上常受到黄河水灾的威胁 ,致使郑州经济发展缓慢 。到十七世纪,城墙也只有4.5公里长。十九世纪初,由于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的建成 ,郑州成为中国东西 、南北大动脉的纽带,它的经济地位才逐步开始上升。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 *** 在这里发起 。1948年,郑州解放。
1953年撤消郑县建制,将郑县并为郑州市。
1954年 ,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 。
郑州经济资源丰富。农业盛产小麦、玉米、稻谷 、棉花、烟叶、泡桐、苹果。土特产有黄河鲤鱼 、新郑大枣、荥阳柿饼、广武石榴 、密县金银花、中牟大蒜、郑州西瓜等。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 、铝矾土、铁、水泥灰石 、耐火粘土、熔剂灰石、陶瓷粘土 、石英砂、油石等 。郑州的新兴工业有纺织、机械、煤炭 、铝、食品等。
郑州旅游景点较少,市中心建有"二七"广场和纪念塔。市内有商城遗址,市北有新石器时代大河村遗址 ,市西有吉鸿昌墓,北郊区有黄河游览区 。
六、河南名称的来历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 、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 ,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 ,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 ,也是河南简称“豫 ”的由来。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扩展资料
河南的历史文化遗留
河南文物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 ,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 ,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 、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
河南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 ,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近些年来,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首先瓷器鉴定方法:
明清瓷器的鉴定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基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 、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自已脑子里形成了 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 。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现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征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
1 、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 ,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 ” ,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 ,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 ,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 、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 。但往往因釉质肥厚 ,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 ,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 ,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 。绘人物衣着 ,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 ,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 ”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 ,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 、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 ,清看雍正” 。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 ,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 ,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 。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 ”,“大”字尖圆头高 ,“成”字撇硬直到腰,“制 ”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 、胎质与成化时相同 ,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 、舒展 ,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
4、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 ,内墙直立,深浅不一 。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 ,后期则为“亮青釉”。
7 、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 。以楷书为主 ,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 ,接痕明显 。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 、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 、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 。青花器的绘画 ,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 、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 ,也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 。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 ,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 。亦有用回文 、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 是:“大 ”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 ,“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 ”字,心宽十字小 ,“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 ,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
2 、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 。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 ,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 、青花及白釉器物 ,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 、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
9、款识字体 ,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 ”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 ,“年”字一抛挨上点,“制 ”字衣横少越刀 。
10 、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 ,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
11 、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 ,器身多变形不规 。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 ,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 、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 ,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 。晚期画面不考究 ,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 、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 ,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 ,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圃 ,民窑则多斜削, 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 。中期兰中闪灰 ,发色渐浅。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
天启、崇祯时期资器的鉴定
1 、器型大多不规整 。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 ,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 ,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 。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 并有万历遗风。
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 ,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酱釉 。
4 、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崇祯时 ,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谈描色泽 。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 ,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 ,形成鲜明对比。
6 、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白砂底足 ,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
7、天启器物款识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 ” 。崇祯时,从款识上看 ,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 ,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 “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清代瓷器的特征
1 、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 ,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 、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 ,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
3 、胎体,琢器类 ,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 ,洁白度高 。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 、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 ,色泽略显青白 。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 ,釉面分别呈青白 、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 ,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 。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 ,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 ,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 。早期纹饰中的山水 、树木多采用斧劈簸 ,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 ,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 ,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 ,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 ,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 。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 ,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 、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 、伞、盖、花 、罐、鱼、肠。
8 、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 。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 、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 ,民窑有干支年款 、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 、青花、红釉、金彩 、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 。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 ,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 、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 ,字体草率 。
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 、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 ,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 ,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 ,洞石花卉 、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 、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 ,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瓷器的鉴定
1 、器形敦重古拙 ,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 ,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 ,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 、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 ,紧贴胎骨的特点 。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 ,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 、五彩是由红、黄、兰 、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 。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 、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 ,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 、绿、兰、黑组成 。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 、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 、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 ,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 。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 ,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 、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 ”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
10、康熙时 ,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 ,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 ,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 ,其画意 、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 。题材为历史典故 、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 、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 、云龙、山水、八仙人 、八仙庆寿、八宝、博古 、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 、三星人等。
12、器足 ,有平足、宽厚圈足 、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
13 、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 ,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 ,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 ,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 、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
雍正时期瓷器的鉴定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 ,以盘 、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 、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
3、釉色品种繁多 ,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 ,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 、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 、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 ,画面聚收 。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 ,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
9 、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 ,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 。而雍正时 ,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 ,如花鸟、山水 、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 、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 ,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 、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 、八桃、花鸟、花蝶 、云龙、云凤、团龙 、团蝶、八宝、壮丹 、喜鹊登梅、山水、人物 、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 、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 ,都有青花双圆圈 、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 ” ,“雍正年制”图章款 。
乾隆时期资器的鉴定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 ,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 ,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 、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 ,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 、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 ” ,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 、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 ,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 、黄、兰、绿 、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 ,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 ,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 、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 、精巧、秀丽、无奇不有 ,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 、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 ,有的涂以**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 、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 ,个别也有“乾隆年制 ”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 。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嘉庆、道光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 、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 。从道光时起 ,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 ,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 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 ,后来逐渐变灰色 。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 ”,烧制方法是 ,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 ,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 ,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 ,而到嘉 、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
4、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 ,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 、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 ,工致殊绝 。
5、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 、龙凤、三羊、狮球、花鸟 、花蝶、草虫、花卉 、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 、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 、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 、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 、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6、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7 、在嘉、道时期 ,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 。这种铁花纹饰 ,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 、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8、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 、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 ,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9 、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 。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 、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 、(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
11 、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 ”六字篆书图章款 ,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 ,或“× ×年制 ”四字楷书款 。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 ,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 。④嘉 、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 ”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 ,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 ,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咸丰、同治、光绪 、宣统时期瓷器鉴定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 ,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 ”和“桔皮釉”现象比嘉 、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 ,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
4 、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 ,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 ,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 、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 ,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 ,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 、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 ,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 ,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 、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 ,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 ,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 。它是光绪末期 ,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 ,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 。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 ,画稿则出自明 、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 、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 、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 、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 、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 、蝴蝶、狮子、禽兽 、云蝠、龙云、龙凤 、白菜、三果、八宝 、八卦、博古、钟鼎 、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 、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 、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 ,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 。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 ,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 ,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 、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 、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
16 、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 ,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 、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 ,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 、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 、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 ,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 、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 ,如胆瓶、天球瓶 、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 、香炉、鱼缸、花盆 、水仙盆、脸盆、一品锅 、捧合、节合、油合 、扎斗、水壶、印合 、笔洗、笔筒、帽筒、茶壶 、茶碗、茶叶罐、酒温 、酒蛊、盘、碟 、扣碗、羹匙、烟壶 、瓷枕、绣墩、挂屏 、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 。到同治、光绪 、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 、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 、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绪中期以后开始盛行仿制康熙 、雍正、乾隆时期的各种造型的器物 ,包括青花、五彩 、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与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
22、威丰时,官窑、民窑的器物大多数的年款是青花或红彩款,以楷书为主 ,不带边框,“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字体规整 ,篆书图章款极为少见。民窑器大多数无款。
同治、光绪 、宣统官窑年款,大多数不带边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书款 。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 ”或楷书体的“大雅斋”两种款识。同治、光绪民窑器物 ,大多不书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书体外 ,还出现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规则的篆书款,有阴文有阳文。
宣统官款 ,有青花 、红彩、精彩与墨彩款 。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明快,为六字两行竖写式 , 无圈栏。民窑器物一般没有年款。
嘉道以后,一般都沿袭前朝款式,有减无增 ,渐有趋于一致之势。篆书之款,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 。篆书有两种:一种无边栏,字或红或兰不等;一种有双边 , 红字居多,即所谓图书款。图书款以道光末年、咸丰 、同治之间最为盛行。
康雍两朝是楷书盛行时期,篆书很少 ,乾隆篆、楷皆有,而篆多于楷 。嘉庆至同治为篆书盛行时期,而楷书很少。光绪、宣统两朝除仿古外 ,则又楷多于篆。
古董鉴定 古玩鉴定 古玩收藏 古董修复 文物鉴定 古董收藏 找世家鉴定收藏网
关于“瓷器器型种类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柏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pbaixing.cn/baixi/825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柏溪号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瓷器器型种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柏溪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瓷器器型种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瓷器器型种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瓷器可分为硬瓷、软瓷、骨瓷...